粮食杀手”天敌被发现,生物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发布日期:2020-01-09 浏览次数: 字号:[ ]

全国农业部门与一种名为草地贪夜蛾的外来入侵物种的粮食争夺战已持续一年,但形势越来越严峻,数亿亩粮食耕地受到严峻考验。南都记者在新年第一天得到消息,广东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获得突破,正在策动一场保卫粮食的生物大战。

天敌众多但都干不过它

草地贪夜蛾,对绝大多数市民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且拗口的名词,但我国乃至亚洲和非洲的农业部门,对它是如临大敌。

这种原本生活在北美洲的蛾子,有着惊人的繁殖能力,一只蛾子一次可以在植物的叶子上产卵100粒-200粒,2-4天之内,幼虫就会破壳而出。除了最初的几个小时,幼虫以卵壳为食之外,便四散寻找新叶进行啃食。大量啃食植物叶子的幼虫阶段,受温度影响,可为14至30天,然后成蛹,10-12天后继而再变成成虫,进入下一个繁殖阶段,其整个完整的周期在夏天只需要30天,在最不利它繁殖的冬天也只需要90天。每只雌蛾在全生育期共可以产卵1000枚左右。

在温暖的纬度,草地贪夜蛾的繁殖每年可继续产生4-6代,在较凉爽的气候中,繁殖将仅产生1-2代,并且随着温度的下降,可以一起停止发育。

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草地贪夜蛾除了拥有惊人的繁殖能力,在摆脱天敌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表现。因为它有着非常迅速的长距离奔袭能力,成虫一晚可迁徙长达100公里。在美国,成虫可借低空气流在30小时内从密西西比州扩散到加拿大。夏末或秋初,幼虫常成群迁移,因而,成功地完成局部扩散,大大减少了幼虫的死亡率。因此,虽然草地贪夜蛾有很多天敌,但很少能够成功遏制它们大面积啃食植物。

疯狂啃食人类粮食作物

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危害在于幼虫,其幼虫的食性非常广泛,可危害186种植物,最喜欢的食物是禾本以及豆科、菊科植物,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都是它们的美食,成片的粮食作物区便是它们高速繁殖的温床。

由于喜吃新叶,因此植株的芯叶首当其冲,成熟植株因此而遭“灭顶制造”,虫害密度大时,幼小植株和种苗的茎也难逃“腰斩”厄运。因此,无论是在北美洲本土还是在其它地区,草地贪夜蛾都是人类粮食作物的大敌。

除了自行迁飞,通过飞机运输蔬菜或水果跨大洲运输夹带幼虫是重要的国际间传播方式。

2016年,它首次在西非和中非出现,2年时间遍及非洲44个国家,对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非洲12个种植玉米的国家中,减产2060万吨,损失61.9亿元。自2018年以来,草地贪夜蛾在亚洲逐年向北、向南扩展,发生程度越来越重,已扩散至亚洲16个国家。

2019年,孟加拉、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局部玉米受害较重,据不完全统计,受害面积约200万公顷,部分地区造成玉米减产10%以上。

2019年11月中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云南省昆明市联合召开亚洲区域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国际研讨会,共商协作推进草地贪夜蛾可持续治理大计。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缅甸、韩国、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等11个亚洲国家的60多位农业官员和专家参加会议。

与会代表指出,亚洲国家共同面临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不清、早期监测预警难、农民技术经验不足及自然天敌缺乏等新挑战。

入侵1年扩散潜伏我国26省

根据央视财经的报道,草地贪夜蛾于2018年12月11日从缅甸首次迁飞进入我国云南西部地区,此后不断迁入,并在2019年4月份以后形成常态性大规模迁入的态势。

专家介绍,自从草地贪夜蛾逃离了北美之后,其所到之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都在采取措施进行灭杀。但还是没有遏制其继续扩散的趋势。我国也是如此,自从其进入云南之后,仅一年时间,我国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华北、西北玉米种植区都捕捉到了它的身影。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消息显示,2019年8月下旬至10月下旬,黄淮、长江流域、江南、西南、华南高空测报灯均监测到成虫高峰。

2019年9月下旬以来,云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四川6省15个县麦田查见幼虫,查实面积9120亩,云南寻甸县严重田块虫株率达95%以上,安徽涡阳县最高虫量每平方米125头,四川会东县被害株率为43%,山东滕州平均被害株率57.6%,最高77.9%。

2019年12月中旬调查,云南、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四川6省冬玉米目前发生57.6万亩,其中云南、广东、海南占比分别为92.6%、5.6%、1.7%。以鲜食玉米田发生普遍,部分地区百株虫量较高。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称,2019年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1524个县(区、市)见虫,22个省份查见幼虫,查实发生面积1688万亩,玉米发生面积占98.1%,甘蔗、高粱、生姜、小麦等其他19种作物发生面积占1.9%。

今年虫害形势可能更严峻

2019年12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根据农情监测显示,2020年草地贪夜蛾防控形势严峻。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生物,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分为入侵、定殖、暴发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我们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入侵和定殖的过程,当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从大的发生规律上,到了2020年,草地贪夜蛾就进入到一个大面积发生危害的阶段。

据吴孔明介绍,与2019年相比较,2020年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将呈现出迁飞时间早、危害农作物品种多、面积大的特点。他说,2020年,贪夜蛾发生的程度数量和去年相比会明显增加,4月初就有可能到达长江流域,到5月份到达黄河流域,6月份到达东北,除了危害玉米,还会危害小麦和其他作物。

农业农村部表示,202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3亿余元加强实验站建设,“十四五”期间还将持续提供基本建设经费支持,确保“建成一个项目,打造一个标杆,支撑一个领域”。

吴孔明表示,核心还是要抓紧南方越冬区的防控工作,争取控制它迁飞的种群的数量,给华中、华北乃至东北主产区的防控就减少压力。

广东科学家找到害虫本土天敌

除了政府部门的严密防控,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对策。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李军带领团队,对草地贪夜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为专门研究入侵昆虫可持续控制技术的专家团队,李军首先想到的思路是,扶持利用草地贪夜蛾的天敌来对付它们。然而草地贪夜蛾才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刚刚在中国出现不久,在本土会不会有天敌还是一个未知数,从外地直接引进“天敌”则是引入另外一种外来物种的行为,有可能造成新的虫害。

李军的团队,此前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草地贪夜蛾产下新鲜的卵之后,并未在4天内孵化,由此便想到了他们之前研究过的卵寄生蜂的特性。

李军说,他们此前研究的卵寄生蜂,会将自己的产卵管插进宿主的卵壳里面将卵产下进行产卵,寄生蜂的幼虫孵化后取食宿主的卵液通过吸收宿主卵的营养发育成长,羽化后的成虫便最后破壳而出成为幼虫,宿主的卵就成了牺牲品。

为此,李军从去年4月份开始,便在粤港澳大湾区多地收集草地贪夜蛾的虫卵,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和观察。

研究人员发现,在观察期间,虫卵颜色逐渐变深、变深,最终一只虫子破壳而出,果然不是草地贪夜蛾,而是一种卵寄生蜂。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基因的比对,李军发现,在广州增城和花都采集的草地贪夜蛾的虫卵孵化出两种不同的卵寄生蜂,分别为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香港采集的卵孵化的是夜蛾黑卵蜂。

生物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李军说,他们在草地贪夜蛾的卵里面发现的这两种卵寄生蜂,都是本地物种。其中夜蛾黑卵蜂是多种鳞翅目夜蛾科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螟黄赤眼蜂也是寄主广泛,是目前大规模应用的赤眼蜂种类之一,应用于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

对草地贪夜蛾来说,植物的新叶是它们的美食,粮食主产区是它们快速繁殖的温床,而对它们的天地天敌卵寄生蜂来说,它们草地贪夜蛾大量产下的卵就是它们的美食,害虫军团的所在,就是卵寄生蜂快乐成长的天堂。

不过,草地贪夜蛾的虫卵期只有2-4天就会孵化,天敌卵寄生蜂要是不能在这个时间内完成寄生,或对夜蛾卵进行刺穿的破坏,前期的准备工作就都是徒劳的。而且,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众多的天敌并未遏制草地贪夜蛾在世界范围内抢夺人类的粮食,来自中国的寄生蜂能否阻止夜蛾兵团的步伐?

对此,李军表示,在自然界中,草地贪夜蛾的天敌无法对它们的种群形成遏制,目前各国对付它们的主要办法是低毒的农药。如果有了人类的帮忙,草地贪夜蛾兵团和天敌兵团战斗的局面会完全不一样。卵寄生蜂作为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目前国内主要用柞蚕、米蛾等替代寄主卵进行人工扩繁卵寄生蜂,生产成本较高。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现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自1975年开展赤眼蜂体外培育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1979年首次成功地以人工饲料制成的人工卵培育出松毛虫赤眼蜂,而后不断改进,体外培育技术可以繁殖出十多种赤眼蜂,首次成功地在以人工饲料配制成的人工卵中培育出多种赤眼蜂,并逐步应用于田间生产。

李军说,如果人工对卵寄生蜂进行大量繁殖,并将其放飞到野外,它们对于自己宝宝的美食会有天然的敏感性,一旦找到草地贪夜蛾的卵块,就会众蜂齐上,将所有害虫的卵都变成自己蜂宝宝的摇篮,从而在种群数量上,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

天敌只吃害虫卵,不伤害植物

大量繁殖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卵寄生蜂之后,这些卵寄生蜂吃什么呢?会不会对当地的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对于这个疑问,李军表示完全不用担心。根据他们的研究观察,卵寄生蜂幼虫出来就在害虫的卵里取食卵液,成虫从害虫卵里出来后基本上不取食,只是有时候在用产卵管刺穿害虫卵壳后会转过身吃一点害虫的卵液。因此,研究人员在室内饲养的时候偶尔会补充点蜜糖水来为它们补充营养。

李军说,卵寄生蜂的寿命只有3-5天,它们在自然界中,终其一生除了吃害虫的卵液,以及喝点水,就不会伤害任何其它植物,也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从卵寄生蜂的角度,它们的存在,其使命就是产卵和繁殖,从人类的角度看,它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使命就是帮人类灭杀害虫。

“这两种蜂不会破坏粮食作物,而且它们的宿主也不仅仅是草地贪夜蛾,还有其它蛾类,但基本上都是害虫蛾类,一旦害虫没有了,它们也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种群数量也会自然消减。”李军表示,生物防治是草地贪夜蛾可持续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2020年,一场保卫粮食的生物大战即将启幕。

大湾区面临的入侵生物威胁

李军说,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频繁的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外来生物入侵的几率。该区域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差较小,降水丰富,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全年不见霜雪,为外来生物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将更加深度广泛,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形势将愈加严峻。近20年广东省报道的入侵物种数量远大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数量。在生态环境部2003年—2016年间发布的《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第一批—第四批)和农村农业部2013发布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共86种重大入侵生物中,有65种在大湾区有分布,占总数的75%。

李军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加强对粤港澳三地外来入侵生物进行联合监测和数据信息共享,统筹协调,建立协同一体的风险预测、安全评估和可持续防控体系。(来源:南方都市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