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不忘饥话粮食
发布日期:2020-10-19 浏览次数: 字号:[ ]

14亿人口要吃饭是我国的最大国情,每个人都要吃饱肚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就大国粮仓、节粮减损以及全球粮食安全等话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15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丰收在望:确保及时开秤

问:公众最关心的还是天下粮仓,能否介绍一下总体情况?

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持续增强,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在夏粮收购平稳收官的基础上,秋粮丰收在望。秋粮占全年粮食比重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粮食收购的重中之重。目前,南方中晚籼稻已少量上市,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开局总体平稳。预计新粮大量上市后,部分地区仍将启动托市收购,收购将呈现市场化购销和托市收购同步开展的良好局面。

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中晚稻收购工作,各地和有关企业围绕收购仓容、资金、运力等做了大量工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特别聚焦部分主产区反映的仓容问题,加快仓储设施维修改造,敦促已销售成交粮食及早出库,千方百计扩大收储能力,确保“有仓收粮”。总体看,主产区仓容能力基本能满足收购需要,及时开秤收粮。

秋粮收购涉及环节多、时间跨度长、社会关注度高,需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一方面要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健全完善市场化融资支持机制,引导支持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积极入市。另一方面要督促中储粮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开展政策性收购,合理布设收储网点,发挥好政策托底作用,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居安思危:颗粒须珍惜

问:目前全社会都在致力于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粮食行业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在这次疫情防控的大考中,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在坚定信心的同时,应当清醒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当前,粮食产后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问题仍然存在,个别环节较为突出。大力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

一要加强立法修规,强化依法管粮依规节粮。要积极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争取修订制定《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并尽早出台,加快地方粮食立法修规,强化依法促进节粮减损。

二要加强体系建设,全方位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的作用;布局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建设绿色低温仓储设施,进一步降低储粮损耗。

三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线路优化水平,降低运输周期,为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提供科技支撑。

大家知道,“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于“世界粮食日”所在的周深入开展。今年的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自1991年起,我国已连续组织开展了30个粮食宣传周活动。活动周就是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

消除饥饿:全球粮安共命运

问:怎么看待我国与世界在粮食问题上的合作关系?

答:今年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

作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对我们国家而言,14亿人口要吃饭是最大的国情,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关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指引下,我们推动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多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在全球消除饥饿、减少贫困、促进粮食安全等方面贡献突出、广受好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做出应有贡献。(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